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这个城市有点潮】黄山:坐拥一座步步入景的“中国画里乡村”_环球今头条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2-22 10:30:34 分享至:

提到安徽省黄山市,首先会想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的黄山风景区。如果足够了解这座城市,在群山环抱之中,还保存着一座大名鼎鼎的村落。

宏村,粉墙青瓦分列规整,檐角起垫飞翘。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2000年,以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雨中的安徽省黟县宏村南湖风景区,一群撑着五颜六色雨伞的游客,身影倒影在水中。


【资料图】

图/CNSphoto 郑金强 摄

这处著名的古村落,坐拥山林,倚靠水乡,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层层叠叠的徽派建筑和周围的景色完美融合,一年四季皆为景,行走其中让人流连忘返。

早晨,天边太阳渐渐升起,一层霭霭薄雾飘渺若纱,与山峦田野上焕彩的枫叶交相辉映。

图/CNSphoto 施广德 摄

晨雾缭绕的宏村镇奇墅湖畔的水面,犹如一幅水墨画卷。图/CNSphoto 水从泽 摄

宏村镇奇墅湖霞光映照如同一幅油画展现在人们面前。图/CNSphoto 水从泽 摄

霜降节气中的宏村,秋意渐浓,红叶如霜。图/CNSphoto 方也亚磊 摄

宏村古村落出现平流雾景观,整座村庄在一片朦胧之中。图/CNSphoto 施广德 摄

国际山地车公开赛的赛道曾设计途经宏村,比赛期间正值油菜花盛开,选手骑行沿途风景如画。中新社记者 张娅子 摄

皖南徽州当地村民就有春季晾晒火腿的传统习俗,将整只猪腿晾晒在房前屋后的木制晒架上,晒干后的火腿油光剔透,香气扑鼻,便于储藏。宏村也不例外,图为月沼画景楼门前晾晒的“徽州火腿”。图/CNSphoto 施广德 摄

1997年10月,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专程来宏村镇参观,他对这里的古建筑和古水系设施等给予极高评价后,并在承志堂内挥笔题词:“黟县宏村古建筑物是国家的瑰宝”。图为雪中的宏村风景区银装素裹。图/CNSphoto 施亚磊 摄

宏村镇境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地、全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中国传统村落14个,境内完整保护不可移动文物625处。近年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宏村探索出一条科学、全面、系统的古民居保护利用之路,也为古民居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图为宏村举行“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民俗展演活动,黟县傩舞、徽州剪纸、闹花灯等极具徽州特色的非遗民俗精彩上演,欢欢喜喜迎新春。

图/CNSphoto 施亚磊 摄

民俗表演艺人表演非遗民俗《傩舞》。图/CNSphoto 施亚磊 摄

村民和游客组成的表演队在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表演花灯。中新社发 方龙 摄

南湖书院位于宏村南湖北畔,明末时称“依湖六院”,在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并,取名“以文家塾”,又称“南湖书院”。南湖书院是座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书院,占地约6000平方米。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及祗园六部分组成。图为工作人员对南湖书院进行保护性修缮。图/CNSphoto 方也亚磊 摄

徽派古村落不止于保护,还着手活化利用提升人气。黄山市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制,推动文化遗产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实现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让珍贵的徽州文化留下来、活起来。图为在此经营茶庄的张先生正在通过网络直播销售茶叶。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每年夏季,宏村迎来绘画写生的高峰期,河流过村中,两岸粉墙黛瓦,民居幢幢,特有的徽派古建筑群成为写生学子们画笔下生动素材。中新社发 吴寿宜 摄

一场独具传统徽州民俗文化特色的婚礼在宏村上演。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这种传统婚礼方式来定格自己的“人生大事”。中新社发 方龙 摄

近年来,黟县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20%作为文物专项保护资金,累计投入近1500多万元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并引入有实力、有品位、热爱徽州古建筑的人士参与业态打造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来。据介绍,在古建筑保护修复中,秉承“修旧如旧”原则,尽量不破坏古建筑的原布局、原构件,保持其完整风貌;大部分修复手段均为纯手工修缮。中新社记者 张娅子 摄

缓步观景的游客与忙于农事的村民时常会在村头邂逅,一派和谐。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理事大河直躬先生曾在考察宏村镇后评价:“青山绿水本无价,白墙黑瓦别有情”。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宏村的考察报告,称宏村是人居与自然最完美的结合。中新社记者 张茵 摄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北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8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